医疗建筑抗震加固的必要性:
由于医疗建筑是抢救人们生命的生命线工程,在抗震救灾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医院建筑在地震中不仅不能倒,还应能继续使用,担负起救援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平时通过加固来增强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这样就能够有助更好的抵抗地震等灾害的侵袭。
提升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抗震最有效的措施,自汶川大地震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提高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场所的设防要求。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县及县级市的二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乡镇主要医院住院部、医技楼,县级以上急救中心的指挥、通信、运输系统的重要建筑,县级以上的独立采、供血机构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乙类。
1、甲类抗震设防建筑:甲类建筑在地震破坏后会产生巨大社会影响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次生灾害指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三级特等医院的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抗震设防类别应划分为甲类。
2、乙类抗震设防建筑:乙类建筑属于地震破坏后会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或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包括城市的重要生命线工程和人流密集的多层的大型公共建筑等。
医疗建筑采取合理的抗震加固,是保证医院这个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具备足够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现在很多地区医院住院大楼、综合大楼等都显得比较老旧,有一些因为建造年代不一样,导致抗震等级也没有符合现在要求的抗震规范要求,因此就需要进行后期的抗震加固施工来提高医院建筑的抗震等级。
抗震加固的原理是:通过对结构的构件、结构受力的途径的改善,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实现结构的地震破坏有所减小。